光散射检测器是一类基于物质对光的散射作用进行分析的精密仪器,广泛应用于高分子材料、生物大分子、纳米颗粒及环境监测等领域。其核心原理是当特定波长的光(如激光)照射样品时,样品中的分子或颗粒会引发光散射现象,散射光的强度、角度分布与分子量、粒径、形状及浓度等参数密切相关。通过检测散射光信号,可实现分子量绝对测定、粒径分布分析及分子构象表征。
1、开机顺序:
先打开载气→再开启检测器电源→最后启动色谱泵。
关机顺序相反:停泵→关检测器→关载气。
2、温度设置(ELSD):
雾化室温度(Nebulizer Temp):通常设为20–60°C,用于辅助雾化。过低可能导致雾化不均,过高可能引起热不稳定化合物分解。
漂移管温度(Drift Tube Temp):关键参数,一般设为40–100°C(根据流动相沸点和流速调整)。温度需足够高以完q蒸发流动相,但不能过高以免样品分解。温度越高,基线越低,但灵敏度可能下降。
3、气体流量设置:
雾化气流量(Nebulizer Gas Flow):控制雾化效果,影响雾滴大小和均匀性。流量过低,雾化不良;过高,可能吹散液滴,降低灵敏度。典型范围1.0–3.0 L/min,需优化。
某些型号可调节撞击式分流器(Impact Splitter)位置,控制进入漂移管的雾滴大小,进一步优化灵敏度和基线。
4、增益/灵敏度设置(Gain/Attenuation):
调节光电倍增管(PMT)的放大倍数。样品浓度高时用低增益,浓度低时用高增益。
过高增益会增加噪音,过低则信号弱。应根据样品浓度范围选择合适档位。
